飞鸿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程预告

文章内容

沙特与黎巴嫩,沙特与黎巴嫩的距离

tamoadmin 2024-06-04
1.叙利亚在和哪个国家打仗2.贵为沙特公主,米莎尔公主出生高贵,为何最后却被石头活活砸死?3.阿拉伯国家都包括哪些国家?4.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阿拉伯国家一般

1.叙利亚在和哪个国家打仗

2.贵为沙特公主,米莎尔公主出生高贵,为何最后却被石头活活砸死?

3.阿拉伯国家都包括哪些国家?

4.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沙特与黎巴嫩,沙特与黎巴嫩的距离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也是阿盟的成员国。

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尼亚等亚非国家,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1.5亿。

阿拉伯国家及其组织一览表:

(1)阿拉伯联盟 Arab League:

Algeria阿尔及利亚, Bahrain巴林, Djibouti吉布提, Egypt埃及, Iraq伊拉克,

Jordan约旦, Kuwait科威特, Lebanon黎巴嫩, Libya利比亚, Mauritania毛里塔尼亚,

Morocco摩洛哥, Oman阿曼, Qatar卡塔尔, Saudi Arabia沙特阿拉伯, Somalia索马里,

Sudan苏丹, Syria叙利亚, Tunisia突尼斯,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联酋, Yemen也门.

叙利亚在和哪个国家打仗

“中东”是欧美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术语“,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4个国家,1500余万平方公里,3.6亿人口。

西亚国家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也门和塞浦路斯。

北非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扩展资料

中东介绍:

中东,又称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地理上也是亚洲西部、非洲东北部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的地区, 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约24个国家,1500余万平方公里,3.6亿人口。

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争夺宝贵的淡水资源和石油资源,以及宗教文化差异,导致常年战争不断。

中东地形

中东地区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它们分别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摇篮。

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一个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为﹣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参考资料:

中东—百度百科

贵为沙特公主,米莎尔公主出生高贵,为何最后却被石头活活砸死?

叙利亚与土耳其、沙特、伊朗、以色列、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黎巴嫩等都打仗。

叙利亚,全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语:? ?;英语: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语: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国土总面积(包括戈兰高地)185180平方公里。

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马士革,截至2022年,叙利亚人口1929万,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全国划分为14个省市。

叙利亚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是世贸组织观察员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中心位置,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石油、加工业和旅游业,石油正面临枯竭的境况,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在逐步增高。

自然环境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北靠土耳其,东南邻伊拉克,南连约旦,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包括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约1200平方公里)。

叙利亚最西部是西亚裂谷带的北延部分,由沿海狭窄平原、阿拉威特山、阿西河谷地、东侧山地等四条南北纵列地带组成,黎巴嫩山以东为广阔高原,叙利亚北半部属干草原;东南半部属叙利亚沙漠,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西南部的谢赫山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814米,幼发拉底河流经东部经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阿西河纵贯西部经土耳其注入地中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叙利亚

阿拉伯国家都包括哪些国家?

的确如此,沙特公主米莎尔,就是被石头活活砸死的。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公主,豆蔻年华般的年龄,美丽的容颜,人生美丽的年花才刚刚开始,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被沙特处以石刑,活活砸死。来自英国的媒体将此事拍成了纪录片《公主之死》,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公主的关注。

那么,贵为沙特的公主,米莎尔又是因为什么,被处以石刑呢?

米莎尔公主是沙特开国之君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曾孙女,现任国王萨勒曼的侄孙女,生于1958年,年仅13岁的时候被迫嫁给堂兄为妻。婚后,由于年龄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很大,米莎尔跟丈夫相处的并不融洽,为此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前往黎巴嫩求学,并在那里结识了沙特驻黎巴嫩大使的儿子穆斯勒。米莎尔与穆斯勒一见钟情,由此坠入爱河,并发誓将永远在一起。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以说,当时的沙特王室将这句话执行的完美无缺。为了维护王室尊严,沙特王室最终决定对米莎尔处以石刑。要知道,石刑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刑罚。执行石刑前,行刑者会将犯人埋入地下的坑中,男子埋到腰部,女子埋到胸部,全身用白衣包裹,而用来行刑的都是经过选择的一般大小的石块,一两块石块根本不会砸死犯人,因而受刑者通常要在上百下击打后才会断气。

那么,米莎尔犯了什么事?竟然遭到如此残酷的惩罚呢?

犯了?通奸?罪。虽然贵为沙特公主,但米莎尔却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尤其在婚姻方面,更是在王室的主持下,许配给了比米莎尔年长好多的堂兄。可米莎尔对此却并不认可,天生叛逆的米莎尔时常与王室成员抗争。

为了减少矛盾,王室决定米莎尔去雷巴隆上大学。原本是让米莎尔求学期间想通此事,却没料到米莎尔认识了新男友,并深深坠入爱河。为了能过上自由的二人生活,两人决定私奔,逃离沙特,到国外享受甜蜜的爱情。

可是,事情败露,二人双双被王室抓捕。男友被判斩首。对于米莎尔,其实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有罪,而米莎尔为了爱情,勇敢的承认了和男友爱情。米莎尔被砸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白衣被鲜血生生染成了红衣,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用生命捍卫了忠贞的爱情,与自己心爱之人,奔向了没有石刑的天国。当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英国人,他既为米莎尔的遭遇感到悲痛,又为沙特野蛮的刑罚深感愤怒,于是将这则新闻带回英国。独立制片人托马斯看到这则新闻后,怀着悲愤的心情,将米莎尔公主的事迹拍成名为《公主之死》的纪录片,并推荐给英国各大电视台。消息传出后,沙特王室收买托马斯,希望出巨资来买断版权,但遭到后者的拒绝。

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包括:埃及、苏丹(阿拉伯人占37%为该国最大的民族)、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联酋、叙利亚、巴勒斯坦吉布堤、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阿拉伯国家政治体制各异。现有7个君主制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和阿曼实行君主专制,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制,其余15个阿拉伯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

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穆斯林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政府面临垮台。

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970-197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基督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政府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8月23日,基督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伊斯兰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杀害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基督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坚决抵制,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伊斯兰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

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政府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 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伊斯兰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真主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真主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真主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

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政府支持的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基督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