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头条

文章内容

北京奥运会穿的旗袍,北京奥运会礼仪旗袍

tamoadmin 2024-06-03
1.如果要选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你选旗袍、汉服还是其他?2.服饰历史的演变3.旗袍作为最能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服装,它的起源是什么?4.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5.

1.如果要选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你选旗袍、汉服还是其他?

2.服饰历史的演变

3.旗袍作为最能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服装,它的起源是什么?

4.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5.汉服袖子那么长,真的适合日常穿着吗?

6.旗袍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7.旗袍的特色

北京奥运会穿的旗袍,北京奥运会礼仪旗袍

女人穿衣打扮,若想要在人前显的好看得体,在大众广庭之下彰显魅力无限,那么一个人的软硬条件,就显的尤为重要。

若是自身形体比例恰到好处,高矮胖瘦适中,身材匀称,五官面相清秀的女人,让其也穿上旗袍展示一番,到大街上秀一把,回头客一定是少不了,也将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女人服饰旗袍,并不是所有女人都能穿的,也并非是个女人穿上就会显的好看。因为既穿旗袍又显好看,是的有条件的,起码得是高个,胸挺,臀翘,四肢修长,成熟有气质者,只要符合综述以上条件的女人,再穿上旗袍,谁还能说不好看,谁还敢说穿旗袍女人不美丽。

所以,对于追求衣着打扮,同样也追求 时尚 的女人们,要想穿旗袍在人前显摆显摆自己的穿着,还想穿旗袍在大庭广众彰显彰显自己的身材。穿旗袍而博取众人之眼球,先试问一下,把自己身材先打量打量,自己身材怎么样?适合穿旗袍嘛?别到时候穿上旗袍,反而弄巧成拙,把自己摆在尴尬境地,而不好意思!

因为旗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像京剧一样,是国翠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最重要的是,穿旗袍要有一个好身材,如果身材不好,形体不好。穿出来的效果就会很一般,不会美丽、大方、得体。比如,穿旗袍必须的挺胸抬头,大腿要有一种修长的感觉。必须的穿高跟鞋,不管多高,必须的有跟儿。否则体现不出旗袍和你本人的高贵典雅的气质。

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选择旗袍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肤色和喜好选择适合你的颜色款式。根据你的身高和体重选择旗袍的长短。同时搭配好发形,选好和旗袍相配的鞋子。

总之,我建议穿旗袍不要太随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搭配出让自己更加满意的穿着效果,使自己更有气质,更有女人味儿。否则的话,使得其反,倒不如穿着更随性一些,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约束,也能反应出你的某种性格和特点。充分体现出你的人格魅力。

最后我想告诉那些很想穿旗袍展现自己美丽身材的女人们,想穿出理想的效果,穿出气质,穿出魁力,一定要学会搭配,搭配!!!

谢邀答,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由旗袍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穿着者的效果。

我们知道旗袍巳有近百年的存在和演变 历史 。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民族传统服装文化的国粹,大大的取决于旗袍它是采用整体一片式。 即侧开襟、有胸省、腰省、臀下开襟和收下摆,领口采用立领,袖有长短或坎袖等的立体剪裁方式。

这种立体剪裁方式,会把女性的身材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因此旗袍对于穿着者来讲是十分挑剔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什么旗袍很难穿得好看得体的问题所在了。

我非常喜欢旗袍的传统手工艺,喜欢旗袍的随体、端庄、典雅、秀美……

因此旗袍成为了我的最爱,也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风彩。

旗袍要穿得好看得体主要在气质

因为旗袍不仅对身材要求很高,对气质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气质会穿出不同的效果。

气质是学不来的,是与生俱来。人说,气质是读过的书,是走过的路。

我喜欢旗袍。从骨子里喜欢,喜欢它的高贵、典雅。

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它追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 历史 的文明。

它独特的裁剪技术

严谨的量身定制,把女子的身材线条勾勒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轻描淡写的描绘,都给女子增添了无限神秘的色彩。尽显中华女子服饰美。

改革开放以后,旗袍逐渐成为女性外交的礼服。

从1990年

北京亚运会开始,到奥运会等各大重要活动,都会以旗袍为礼仪服饰。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的夫人的服饰。

旗袍之高雅的气质

是任何服饰都不能比拟的。它不张扬,却于无声处透出绝世风情。那种高雅的气质之美,不是任何服饰都能拥有的。

旗袍是用丝绸或锦缎裁制而成,配上别致精巧的盘扣,紧束的腰身,流畅的线条,那种美丽令人陶醉。那不高不低的开叉欲隐还现,欲露却隐。

最后请欣赏我的两张绘画

简静与清美,是锦上添花的绝色嫣然,似水中的荷花。平仄多姿,楚楚动人。

旗袍没有年龄的局限,没有岁月的痕迹,永远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靓丽。

穿旗袍的女人总是丰腴。再瘦的女子穿上旗袍,也会显得浑圆诱人。

人说,不知是旗袍诠释了女人,还是女人诠释了旗袍。

结语:

有气质的女人更能诠释旗袍的无限美。

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首诗,是一幅画。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部移动的书,传承和展示着中华民族服饰美和中华女子高雅的气质美。

为什么旗袍很难穿得得体好看?必须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女生身材必须适中,以1.56米到1.68米的净身高为宜,且相应体重在110到125斤稍显丰满的身材为宜,因为现在很少有能上门量身体再做衣服的裁缝师傅,基本上只能去丝绸专卖店才能买到旗袍,身材过小(还可以穿得好看),身材过高或过胖就不要考虑穿旗袍了,身材过分高大那怕是量身定做的旗袍可能也不好看,……

二,买旗袍首先要懂旗袍,市场上那种随随便便3几百元的旗袍材质太差,旗袍最重材质,以蚕丝面料(旧时称绸子)为好,其他的仿制品材质(如什么冰丝,根本就不是丝绸,是化纤品),现在只告诉大家认丝绸,丝绸的正反两面颜色都是一样的,都反光,丝绸质地柔软,如果用火烧有烧鸡毛的那种香气,袖口下摆及每条缝都是圈边,不是用线守边(守边是化纤织品专用术语,棉布用不着,丝绸也用不着),花纹有印花和绣花两种,印花的成本相对低些,跟据具体城市不同价格在近2000到2000多,绣花的贵些。丝绸的可以水洗,不变型,如果是仿制品不能洗(干洗也走样)。

女生如果有姣好的身材配上真丝绸缎旗袍,确实是非常漂亮养眼,显得非常有气质!

气质好,形体美,个头较高是穿旗袍的主要条件,该凸的地方凸,该凹的地方凹,就能穿出美的效果来!

也不尽然。依我之见,良好的身材加上优美的走姿,这样的女人穿旗袍好看且得体,给人一种优雅的视觉美!

高考季流行风“旗开得胜”,妈妈们又要开始忙着准备旗袍了,为什么旗袍很难穿得好看得体!穿旗袍到底有哪些讲究,听听小苕怎么说的吧!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服饰瑰宝。旗袍的形象和精神神韵是它的精华。

很多女性想穿旗袍,却苦于身材不佳,没有了穿旗袍的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穿旗袍,确实需要好身材,还得有好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旗袍就是为身材和气质俱佳的女性准备的。

但是,不是说,有了好身材、好气质,就能把旗袍穿好看、穿得体。不然,就不会有那多女性抱怨旗袍难伺候了。

抱怨旗袍难伺候的原因,除身材、气质之外,还有以下4个方面没有做好。

1,旗袍高贵典雅,要有与之相印的心才行

一个走路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女性,你很难指望她能穿出旗袍的神韵。原因是她的心还没有进入旗袍这个着装状态上来。

很多时候,都是一时兴起,看别人穿着好看,自已也穿上了。这种没有做好穿旗袍准备的女性,是很难把旗袍穿好的。

旗袍对人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约束。

穿旗袍,首先心里要有那份高贵气、典雅心。不然,旗袍外形再好,也难与人体内在的精神相匹配。旗袍一但失去人的精神相依托,便空有其表。

2,旗袍富贵华丽,要有与之相称的材料才配

过去人们常说:穿旗袍的女人,非富即贵。这个说法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但也从另一方面说出了旗袍的本质属性。

无可否认,好看的旗袍、体面的旗袍都是用高档材料制成的。

材料的低劣粗糙,是无法显示旗袍富贵华丽的本质属性的。

一件用织锦缎或古香缎制成的旗袍,显然与用粗棉布制成的旗袍,不可相提并论!

3,旗袍合身得体,要有与之过硬的裁缝才成

画虎画骨难画皮。皮只所以难画,是因为画皮需要精细而工整的画技。旗袍也一样,合身得体的旗袍,全靠裁缝师傅那双技艺高超的巧手了。

有时候,多一分,即长;少一分,即短。那个准确度,只有型美工精的老裁缝才能做到。

台湾旗袍大师杨成贵,他裁制的旗袍,件件穿着好看,件件穿着得体。这都得益于他技艺高超,掌握了旗袍裁制的精髓!

批量生产的旗袍,特别是网购的旗袍,很难做到定制旗袍的神韵。原因在于批量生产的旗袍不是以你的身体尺寸和体型特征而裁剪制作的。

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还是找一位德技双馨的老裁缝定制旗袍为好。

4,旗袍、妆扮、配饰,三者完美统一才有神韵

旗袍,是别人为你裁制的。但化妆和配饰,却是你自已亲为的。你不能将这三者完美统一,哪有旗袍的好看和得体?!

比如,你身上穿的是珍贵的香云纱旗袍,手上却拿着黑色过时的皮包包,显然有失形象。

更不用说,留着披肩发,穿着蛋糕鞋那糟糕的形象了。

这几年,旗袍流行,网上有很多旗袍秀场。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已,不失为好方法。

如果要选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你选旗袍、汉服还是其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扩展资料: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夫人的服装。

百度百科-旗袍

服饰历史的演变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你可以看见一个外国人穿旗袍,但是很少看见外国人穿汉服。旗袍大约在民国时期兴起,比起汉服,旗袍就利索多了,也不繁杂,穿起来也容易。1929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礼服。在文革时候被批判,从此没落。旗袍穿起来显身材,下半身开叉又高,深受当时女性的喜爱。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的新娘在结婚时候还是会穿起来旗袍,女明星在走红毯时也会穿旗袍。这是我国专有的衣服,是我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作为最能展现中国女性之美的服装,它的起源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

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工装裤:背带的式样,胸前有一口袋。

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人参加劳动。

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60年代的服装有人戏称为“集体撞衫”,不过人们的衣服颜色单一,款式相同却是真实的。

“头三年赶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物资奇缺,人人勒紧裤腰带,什么都要 *** 供应,买布料当然也得凭布票。”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

我们从一些反映这个时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学生队列整齐服装统一,猛一看以为是部队战士的队列,清一色的学生装。

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

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态,留下的是一片空白。

雷锋帽: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海魂衫: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

海魂衫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

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军便装: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最流行的服饰。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便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拥有一套“军便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7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

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因此,这一时期的着装继续延续着60年代末期的一些特点。

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

四个兜军装:是解放军废除和恢复军衔制年间的产物。

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

“的确良”:又作“的确凉”,由英文“dacron”或“terylene”音译过来。

的确良”,其实就是涤纶。

当年,涤纶中加了棉(卡其),就叫“涤卡”,意即“涤纶加卡其”。

“的确良”面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风行于七十年代。

它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那时,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

而且,更的是,它很耐用,非常很省布票。

假领子:又叫节约领、经济领,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 黑布鞋:是个永远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名词。

那种慈母一针一线钉出来的鞋,黑色洗得旧旧的,略显灰白,以前鞋底是由布底合起,后来是塑胶底的,穿着很硬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喇叭裤:指裤腿成喇叭形的西部裤。

在结构设计方面,是在西裤的基础上,立裆稍短,臀围放松量适当减小,使臀部及中裆(膝盖附近)部位合身合体,从膝盖下根据需要放大裤口。

按裤口放大的程度分为大喇叭裤和小喇叭裤及微型喇叭裤。

喇叭裤的长度多为覆盖鞋面的长度。

喇叭裤,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裤子,商场里、马路上也随处可见。

可是在1978年,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上街,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成为众人口中“不正经的人” 红裙子: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臀部的长裤。

风行世界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伴随着打工潮,牛仔裤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

那时候在年轻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调皮的口头禅——“牛仔裤,省钱又省布!”而牛仔裤也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逆的象征。

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

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

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幸子衫:1982年,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大陆播出,面孔青春靓丽的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嘟着嘴,貌美如春日的铃兰,而让中国女性眼前一亮的是幸子那件代表着服饰新潮的短上衣,时髦女青年爱屋及乌,称之为“幸子衫”。

据当时的一家报纸报道,在电视剧《血疑》上映期间,有个针织厂积极组织生产一大批“幸子衫”,迎合一些青年人的弄潮心理,结果所产商品,抢购一空。

所以在当时,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蛤蟆镜: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象地戏谑为蛤蟆镜。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蛤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

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由此,也引发人们对运动休闲的趋之若鹜,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时间出现了外穿运动装的时尚。

宽松,舒适,健康风尚使得运动装不再是竞技场上的专利,而成为健康养生,陶冶情操,调剂生活的一种服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众多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无缘。

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吊带衫、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

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健美裤:也叫踏脚裤,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一种服饰,因地域不同,多有脚蹬裤、踩脚裤的别称。

一般以黑色为主,由丝质的材料和适当的人造纤维混纺而成,有很大弹性,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裤脚下连着一条带子或直接设计成环状,以便踩在脚下,穿上后,产生一种拉伸感,衬托出腿部的修长,体现出一种线条美。

踩脚裤让当时的女人们共同发烧,凡女性莫不人腿一裤,再后来,集贸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与小姑娘也都“踩脚而裤”。

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

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

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

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

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

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

但是最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女士容易受伤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似萝卜的裤子。

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

很快,校园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一种服装。

当时,一部名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的偶像。

那袖子大得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张开双臂,形似蝙蝠的蝙蝠衫,一时间,成了那个年代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服的流行。

迷你裙:也叫超短裙,是一种长度只及膝盖以上(通常是20厘米或以上)的裙子。

迷你裙1995年,正是这年,喜爱日本卡通的年青一代开始喜欢充分展示上身线条的紧身T恤,也开始把裙子改短,迷你风逐渐露出了苗头。

文化衫:也就是t-shirt(音译“T恤”),但是一种特别的T恤!一般是指在服装上设计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字或图案的短袖圆领衬衫。

中国在1992~1993年开始流行印有被称为“不健康文字”的圆领衫:“挣钱累,没钱苦”、“累不累啊”、“别理我,烦着呢”等等。

21世纪:有个性就是流行,最时髦字眼:唐装旗袍、复古装、环保、中性、.... ....

麻烦采纳,谢谢!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扩展资料:

旗袍面料的选择:

旗袍选料是很广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选择纯棉印花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什色府绸、各种麻纱、印花横贡缎、提花布等薄型织品;自制的短旗袍,轻盈、凉爽、美观、实用。春秋季可选择化纤或混纺织品,如各种闪光绸、涤丝绸、以及各种薄型花呢等织物。

这些织品虽然吸湿性、透气性差,但其外观比棉织品挺括平滑、绚丽悦目,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中穿用很适宜。

汉服袖子那么长,真的适合日常穿着吗?

中国旗袍

起源与发展

起源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2700年前)的深衣发展下来的。所谓深衣就是中国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衣服。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20世纪20年代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渐形成的时期。旗袍开始普及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曾把旗袍(还有中装)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当时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下着绸裙。

20世纪30年代

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海派旗袍无论是裁剪还是设计都更加西方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变长而紧身且高开衩,更加符合东方女性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20世纪40年代

40年代,抗日战争的开始,打乱了30年代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旗袍向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夏季倾向于取消袖子,领子减低。简便、朴素、适体从而成为40年代旗袍的独特风格。

建国后,旗袍进入了它的冰冻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睐,许多从国内去国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为自己最喜爱的服装,许多华人都会穿着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参加许多重要的节日。

风姿再现

旗袍以影视作品、时装表演、选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征和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款式、细节推陈出新,日益精美。

民国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专属以外,款式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阳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制作的高手。那细密平整的针脚几乎看不到。那新颖独到的盘扣、精致的滚边、得体的啃脚,舒服得体令人啧啧称赞。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我国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在大陆内地举行的奥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都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夫人的服装。

旗袍已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符号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旗袍的意义和象征是什么?

汉服袖子那么长,真的适合日常穿着吗?不适合的。“汉服根本就不是日常生活,也不适合现代生活,”你怎么能穿这么长的袖子?“袖子太长了。它适合日常穿着吗?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应该推广。在北京奥运会期间,55个少数民族穿着他们的服装,只有汉族代表穿着改进的旗袍,旗袍“你不认为穿方袖很不合适,这样看起来更大气,但对日常生活不利。由于汉服袖子太长。

穿上汉服后一定要保持优雅的姿势,否则在穿汉服时,很多人会认为汉服的裙长或袖长每天都会变短,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你也可以选择袖子的长度和裙子的长度,这样就不会叫它汉服了。还有其他的名字,中国元素,古代风格,中国风格。学习服从袖子根部到耳机逐渐收窄,这样会更有活力,更便于日常穿着。两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和夹板。

牛仔裤的拼接,真的是超级日常和旧衣服。你可以买并穿汉服,袖子太大,裙子太长,不适合日常活动。然而,古代先哲们已经创造了方便的东西来方便生活。例如,圈肩当然是现在人们创造的,但正式政党特别讨厌商人。穿韩式衬衫和裙子是一种较薄的夹克和裙子,韩寒的衣袖穿着都很不舒服,穿起来也很不舒服,其中大部分都是衣服,你可以选择更多的日常穿着,比如短袖格斗。

汉赋和汉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是宋代的一个例子。读了这么久的书,汉服和汉服都是很薄的夹克和裙子,汉服的袖子很大,穿起来不舒服。大部分的大袖都是穿着的,所以我想你可以选择更多的日常服装。你应该明白,大袖汉服并不完全是工作日。

旗袍的特色

1、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中国的古代妇女服饰,基本都是保守为主,在辛亥革命运动之后,上海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们无不年轻、时尚,是旗袍文化内涵传播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们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国女性服饰禁锢解放后的产物,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随着旗袍的不断创新,旗袍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女性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臵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旗袍文化内涵的变革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2、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

旗袍文化内涵是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诠释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种中国风元素。近年来中国风深深影响着国际时装界,旗袍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大咖设计师们的青睐,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旗袍文化内涵。

举个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下一届举办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中方代表团派出的是1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红底白色大牡丹花为图案的传统花色,用传统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中国乐曲《茉莉花》,富含浓郁的“中国味道”,把“中国风”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内涵那独到的韵味,全世界眼睛一亮,为之惊叹、羡慕。

3、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不同于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近代旗袍不是过去的满族旗袍,近代在变革之后其实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特有的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如果对清代传统旗袍与近代改良旗袍进行比较,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信仰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要说满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线条的表现以及款式的不同。满族旗袍受儒家等级、中庸、求同思想的影响,清代传统旗袍以繁缛富赡、温柔敦厚、程式单一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内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响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简单、形体曲线、自由多样为美。

4、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与特色的象征,即使现代旗袍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内涵的骨子依旧是传统的,却又是变化无穷的。旗袍凭借着自身所存在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坛上享有一席之地。虽然今天的旗袍远不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但旗袍文化内涵再一次苏醒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现代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

旗袍文化内涵的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载体,沉淀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意识观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民族精华,具有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

5、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

旗袍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复兴的象征,之所以说是复兴,是因为旗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段敏感时期沉寂过,在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宣传传统文化,旗袍文化内涵开始复苏。旗袍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旗袍文化内涵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即使经过了岁月长河的几番洗礼,但是几经演变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顽强的生命力绝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问,旗袍文化内涵的流传还将继续,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它会再度创造美丽的奇迹。

旗袍的特色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的特色: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夫人的服装。